經過2016年深度醞釀,進入2017年,得益于材料技術的成熟推廣、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及政策層面的推動,儲能行業處于臨界點,用業內專家的話說就是“2016年是儲能商用化的元年,預計2017年、2018年是中國市場儲能的爆發期。”
隨著一系列扶持政策陸續出臺,儲能產業發展有望駛入快車道。
近年來,儲能市場在政策扶持下漸漸發展。從國家宏觀政策層面上看,儲能正在以越來越高的頻率進入到國家能源和電力行業發展規劃中,特別是近發布的電力、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都將推動儲能技術示范應用列為“十三五”的主要任務,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大容量和分布式儲能技術的示范應用和推廣。
公開資料顯示,儲能應用貫穿于電力系統發、輸、配、用等各個環節,其中調頻、調峰、延緩輸配電擴容升級、備用電源、削峰填谷、電費管理等都是目前儲能具市場價值的一些應用。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統計,僅在過去6年的時間里,我國應用于用戶側的投運儲能系統累計裝機107.9兆瓦(不包含抽水蓄能和儲熱項目),在全部裝機中占近半壁江山;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儲能裝機新增規劃量逾650兆瓦,其中安裝在用戶側的占54%。
在專家看來,儲能能夠提高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水平,支撐分布式電力及微網,是推動主體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關鍵技術,也是構建能源互聯網,促進能源新業態發展的核心基礎。另一方面,在競爭性售電、增量配電網、綜合能源管理、車電互聯、梯次利用等領域,如何利用儲能實現服務增值,如何挖掘其中潛在的儲能應用市場,也引發儲能企業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思考。
另據中國能源報此前報道,迄今儲能市場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技術驗證階段(2000—2010年),主要是開展基礎研發和技術驗證示范。二是示范應用階段(2011—2015年),通過示范項目開展,儲能技術性能快速提升、應用模式不斷清晰,應用價值被廣泛認可。三是商業化初期(2016—2020年),中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快速增加、商業模式逐漸建立。我國儲能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正處于從示范應用向商業化初期發展過渡的重要階段。
從市場環境來看,萬億級的前景預估使得儲能產業當之無愧成了朝陽產業。儲能成本進一步下降,峰谷電價制度完善、需求側管理等補償機制建立、電力市場用戶側多種增值服務開展等電改紅利的顯現,以及儲能細分市場不斷開發和應用深化,用戶側的儲能市場將成為儲能在我國實現商業化應用的先行軍。華安證券研報也指出,儲能領域已成為大型企業在面臨傳統業務飽和或落實轉型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選擇,未來五年市場成長空間將超過500億元。
綜合來看,儲能產業正朝著商業化方向快速邁進。在典型企業和投資人的帶動下,政策力度不斷加碼,市場機制逐步理順,多領域融合相互滲透,裝機規模快速增加,儲能無疑將迎來一片姹紫嫣紅。據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國內儲能市場將呈現快速發展趨勢。2018年前,將是先進儲能技術示范應用階段。
儲能市場巨大的投資前景還引得無數非行業內資本“競折腰”。誠如南都電源、杉杉股份、國軒高科、雄韜股份、猛獅科技等一眾電池企業紛紛在儲能領域加緊布局。